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提出参加志愿军的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当时,毛泽东身边有工作人员曾劝说,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五位亲人。这个劝说被毛泽东断然拒绝。
多年后,毛泽东向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谈了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前线,他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泽东逝世后,人们在清点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这几件东西,毛泽东整整保存了26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毛泽东对爱子无尽思念的寄托。
“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1949年8月10日,正忙于筹备新中国开国事宜的毛泽东抽空给远在长沙的一位亲戚写了这样一封信,“杨开智先生: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毛泽东”。
信中提到的杨开智,是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来回湖南工作。早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曾得到过杨开智一家的掩护和帮助。杨开慧牺牲后,是杨开智的夫人李崇德将毛岸英三兄弟平安地护送到上海,交给了党组织。杨开智的女儿杨展(信中的展儿)也很早就参加革命,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
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智又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至亲关系、为革命做过贡献、光荣烈属,又有专业技能,这样的条件,得到一点照顾,在北京安排一个岗位,似乎也不会有人非议。但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一个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如果开了裙带之门,开了念旧谋利的先例,势必会损害党的威信,会动摇人民的信赖。
10月9日,毛泽东给杨开智又回了一信:“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讲规矩,守纪律,这就是毛泽东在亲情前的选择。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智没有再提到北京工作的事,而是安心在湖南的农业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他先后担任过省农业厅的技师、研究室负责人、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一直在湖南农业领域干到退休。
“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湖南湘乡唐家坨外祖父家——文家度过的。在文家,他得到了众多长辈的喜爱和照顾,也同文家的表兄弟、表姊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